唐宋之际,文人阶层会将玉兰、荔枝壳、柏树子、沉香等不同气味的香材,依照“君臣佐使”的配比、炮制原则,制得种种愉悦身心的香丸。这些香丸多为绿豆大小,放置于香炉内,通过炭火加热发香。也可以直接焚烧或随身佩戴使用。
对文人而言,香丸不只用来净化书房、卧室等空间,更重要的一项功能是邀三五好友一起品风赏雅,进而以香为载体,步入精神世界、人文境地。
这是一组以中国合香的嗅觉方式为基础来展开的视觉记录实验作品。
人每天平均呼吸23040次,空气中的气味分子在我们体内流淌,它包围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各种情绪。
有人试图应用良好的气味来提升我们对美好情绪的体验,香水、空气净化产品等。但不满足这种浅层的“好闻”或“不好闻”体验的调香师,艺术家开始追求更深层的具有灵性的影响力的可能。
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MAD)在2012年有一个展览,嗅觉艺术:1889-2012(the Art of Scent:1889-2012),这是首个呈现嗅觉艺术的博物馆级展事。名字中的1889,意指1889年,通过现代化学技术首次从植物中提取出香兰素等香气分子,因足够方便且成本低廉,直接促进了香水的诞生和突⻜猛进的发展。
从这个⻆度而言,“数香丸记”也许可称之为国内美术馆首次以嗅觉为主题的艺术展。事实上,中国在唐宋甚至更早,便开始了关于香气的系统化梳理。《香 谱》《香乘》等浩瀚的古籍文本中存有大量古人对于香的认知与理解,他们从哲学的⻆度,发展出四气五味等完全不同于⻄方的用香观念。
气味是抽象,稍纵即逝难以捕捉的,单独把气味抽离出来的作品虽是一个积极的尝试,但手法和意义是值得探讨和怀疑的。因为气味不能独立于物质空间而存在。如今我们重提嗅觉艺术,正是出于对气味“稍纵即逝”且无法被记录的探索。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同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生命体,随着时节、物候、气温以 及干湿度等环境的变化,气味不断地转换,并走向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之中…
中国古人的“着意”而非“取形”也许是一个更加可行的方式,他们应用气味以外的哲思和自然科学,成功的建立起来一个影响深远的气味体系,也就是对散发这些香气的物质进行了分析观察,总结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的“四气五味”的认识,一把打开大自然物质气味分子及其应用的钥匙。比如古人做的”梅花香丸”:梅花冷寒而清涩,以辛夷司清,茴香司涩,白檀司寒冷,零陵司激射,发之以甘松,合之以蜜,其香如梅。这里的香料无一涉梅,却拟赛梅韵。
这就是“合香”,是一种对自然的学习了解而应以而生的方法,历史留下浩瀚的研究文本无疑是今天我创作的至宝,沿着这个脉络,我尝试把物象和香气本生做一个“有机”的联系。例如作品:“数香丸-84000”, 带有佛教特征的这个数字(八万四千法⻔)并非刻意布局。密集恐惧般香丸在画面的排列,如果没有时而散发出来自“东土”的神秘香料的气息,那是感觉不到浸淫其中的我们有这宇宙的浩瀚与包容的气氛。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在自然对象中的感性显现,是理念对客观对象的融合。而理念的最高形态是生命的,灵性的。
展览中的作品名字,几乎都以数字命名,这既是香丸数目的一种“真实”记录, 却又有游移于无意义的抽象间的哲思。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则经由数小时安静的制作与计数,走向了僧侣般“念行”的状态,产生“宁静致远”等充满古典境界与哲思的体悟。
以香为主体的嗅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历史可以上溯至上古时代,然而中国当代艺术的嗅觉领域几乎可以被描述为一片空白。一方面,当代艺术家缺乏对嗅觉的认识和敏感,极少将气息纳入入创作考量量范畴;另一方面,对嗅觉创作所需技艺的匮乏也令仅有的零星作品流于概念的探索,而并未深入到真正属于气味的世界,无法以味道为主体完成作品与历史、社会、时间、形式等更更深层次主题的勾连。
“数香丸记”展览作品的创作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的。欧阳文东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无一不在香文化系统中尽然显现。
作品创作的初衷之一是想将珍贵的事物以及我们最杰出的洞 见(中国传统香文化)完善保存下来,以新的面貌重现,使大众能够通过“另类”的方式体会“传统”。思考中国人独特的 世界观如何统摄我们的内心,它是否仅仅是历史,它将如何传递什么,如何带领我们走向未来。
自述
文/欧阳文东
物与我,眼耳鼻舌身意是不能分离而共同作用的。气味,物象,我心是互为相背的,是我“有气味的形式”的心灵之旅。
让视觉艺术多一个维度,让嗅觉之香不再孤独。
我的日常生活琐碎而具体,处理东南西北收集来的香材,分类、碎斫、研磨。这些来处各异的材素,带着各自的灵气,散发着各自不可替代的气味,来自秦岭深山里的大黄,微微苦涩中带着土地的森森湿甜;来自海南五指山的沉香,浅甜幽幽中泛着一丝凉意,仿佛慈悲的护持着穿越瘴气滋蔓中的丛林行脚者;宝光莹泽的绿乳香,馥郁清悦更赛柑橘气息,难以和孕育它的红海沿岸不宜人居,砂砾之地上的孤树所联系起来。“荆棘里怎能长出葡萄,然而我却看见了荆棘中的葡萄”。也许在教堂每次弥撒开始前,神父走过时手中香炉里熏燃的乳香气息里,恍然就有了神的慈爱。北宋文人,嗜香入道的苏门四子黄山谷,在贬谪之时被安置在杂乱繁闹的市集一遇的陋室,以香为友,给小屋命名“喧寂斋”,不知它会不会想起更早时流落于潇湘水云岸渚边”任秋兰以为佩“,以香花为食的屈子。
在摆弄这些一花一世界的材料时,正是我感知渺小而存在,自大而规矩的救赎之时。我在一粒粒数香丸的琐碎中宁静下来1粒2粒,千粒万粒乃至没有了香。正像杜尚名句:什么都没干,我挺忙。
观众观后感
喜欢。科班雕塑出身,对空间的理解加入到二维视觉呈现中很有动感有起伏。 静心来感觉奇妙。
——Jing
这个展览就是要到现场,跟听音乐会一样。照片只是记录。
——圭汀夜
数香丸,整个展呈现出了禅者的意趣,很有意思!不可成形的气,转化成可看见的形。香之气引导人直接进入刹那即当下。八万四千之数香丸,呈现出无数个刹那的当下。
——周艳
这个展览大大超出预期,融入不同气味的作品,不仅刷新了看画的距离、动作和感受,且平面和立体间的空间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
这大概是唐宋合香艺术在观念领域走得最遥远的一次尝试了。100万枚香丸子们的聚会,最爱八万四千法的味道。
——木山君
作品指引我们关注嗅觉,关注无感,而数香丸的状态,以及创作的状态,恰恰是忘掉这些外在的欲求。一颗一颗,最后连香味、数字都忘掉了,什么都忘记了,只是在做这件事情,进入一种禅境之中。
内求与外求之间的矛盾处理和谐而互动,这也是东方文化里通过对繁琐、重 复、看似无意义的事情来修身养性的思考。
——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