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une 2023

任藝時|雕塑的另一种可能性

今天您是否有时间出去玩呢?虽然我个人极力推荐去动物园或者植物园,或者更原生态地亲近大自然的所在,这一篇要说的,是去看展的一种选择,和一种全新的赏味方式。 后疫情时代,景观式展览如雨后春笋,“网红展”已经成为一种展览的形式,在当代艺术年鉴展中都曾有一席之地。长途旅行的不便,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所住地即附近的文化艺术活动。更多艺术家也在此期间,向公众呈现了更多吸引眼球的快消式作品和展览。这是否人们基于补偿心理而相互满足的寂寞狂欢,我们不必深究,是与否都无可厚非,追求快乐和满足本来就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本能。只是在此之外,我们不应忽略的是,仍然有静默深耕于自己领域的艺术家,不求名利,只为实现自己对于艺术的追求,并与公众分享自己的所思所得。 或者,这些不张扬的展览,是您在厌倦了“热闹”之后,寻求丰富与沉静时的选择。毕竟,拍照选片修片,发在社交媒体上博眼球,那些点赞和评论只是来自外界的一泵又一泵兴奋剂。仍然,为了身心健康,我们需要时间去沉淀和消解。 《数香丸记》就是此类甚至带有疗愈功能的展览代表。在排队如长龙的浮世绘大展旁边,今日美术馆的今日·之间空间静静盛放着一场需要观众沉下心来,调动更多感官才可能体验到其精髓的雕塑/装置展。 相比学术与流量并重的今日美术馆“本馆”,在北京22号艺术街区东侧的今日·之间显然更加低调,配合艺术家欧阳文东“不走寻常路”的创作,真是非静心之人不能得其妙的所在。想到策展人从去年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可称琳琅满目的众多展位中一眼相中了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也是慧眼识才,让这位国内目前已知的仅有的以“香”及气味作为创作媒材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获得更多的公众认知。 去展厅,还没踏进门,先入为主的是一阵复合的香气。不同于市面上寻常的空气清新剂 —— 很多展厅在布展之后都有浓烈的气味,其实也并不见得场地方处理;也不是什么廉价的可燃熏香 —— 反而更像拜访寺庙时所闻到的,也只是激起笔者相似的心绪,至于鼻子,还是觉得不一样。想着身体比头脑更聪明,于是暂时也不必多想,踱步入厅。 今日·之间的空间不是寻常的白盒子展厅,而此次展出的作品,也不是一下子可以用视觉辨别出太多不同的花俏创作。仔细看过展签,远观再靠近,亲疏交迭,我得到了一些也许自得其乐的“观看之道”。 艺术家讲到了创作过程,温文尔雅,云淡风轻,说到在试验、炮制与调和香气之外,需要一粒粒搓出如药丸大小的香丸 —— 是为“数香丸记”的丸,也是每件作品创作的基本元素。如果联系古代文人嗅玩与佩戴香丸的传统,那么此时,艺术家的创作可说是已经完成。 然而他偏不。 悉心研究和试验近二十年的欧阳,显然没有忘记自己在欧洲学习雕塑的看家本领。并且以中国入药香料的寒凉温热调和而成的中庸之道,以香丸的形式,排列出极简的几何图形。因着香丸自有的直径,作品也实在不能称之为绘画,而至少应被称为装置,如果此时,我们还没有谈到雕塑。 细小的香丸秘密排列,如同画笔的笔触,只是作品完成后随着时间的流淌,其间的罅隙而有所变化。如同自愿或被迫聚集起的人群,相处得久了,自然而然地分出更细致的团体。隔阂也好,分歧也罢,人与人本就不同,更不必说徒手滚圆捏出的香丸了。然而想想这“本是同根生”的基元,作品表面自然而生的线条,似乎就成了一种充满禅意又抽象的“神来之笔”。 至于简约的画面造型,甚至展陈的化繁为简以至字面意思的“极简”,也是艺术家向观众呈现创作过程与思想境界的方式 —— 但愿您沉浸在作品的香气之中,冥思与感受,甚至不必睁开眼睛。记忆与思想本就是超越视觉的超维存在,我们甚至可以说,尽管人类认知的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都是经由视觉输入,但视觉本身,也因其近乎垄断的感知方式,成为了人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最强阻碍。而嗅觉与香气,在此时,不仅是让您与外界尘嚣暂时隔绝的最好途径,更是让人将感知转向自己与内心,进行自我疗愈和醒顿的最精妙引导。 听起来复杂又玄妙,其实身处展厅,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作品的展签表明,作品上香丸的数目,既是实际对应的计数,更是与佛教有着悠远的关联。这对于有着集体潜意识与认知的我们,并不是什么难理解的东西。不如说,只要在展厅里观赏嗅闻一番,就会有所体悟。 不过对笔者来说,更让人抚掌莞尔的,是欣赏过所有展品、走到门口再回望时,我突然感受到了作品的体量是如此宏大,其影响可以如此之深远:在展厅里的,并不只是挂在展墙上、因为香丸细小的直径而近乎绘画的薄薄一层,而是作品随时间和温度不断蓬勃而出的奇异香气。其无形的体量充满整个展厅,这才是真正的“多感官沉浸式观展体验”。 弥散的无形空间,是艺术家为观众呈现的自己求学游历于欧洲大陆数十年后,仍保有且深化的东方式不确定的期待;而香丸本身,似乎是艺术家对当下乌烟瘴气的浮躁社会献上的一线银衬里(silver lining),不消灭确定的客体,让更多人的心灵有栖息之所 谁能想到呢,雕塑的另一种可能性,竟然是需要用心灵之窗以外的感官来体验的。 点击此链接查看作者原文章

香塑时光:欧阳文东的通感实验

汉字“香”是“黍”和“甘”的组合,原意是谷物粮食成熟后的芳香气;引申后泛指一切好闻的气味。因为这好闻的气味,又用“香”指代散发香气的物质——它们往往取自植物、动物、矿物,或者人工合成。 香的使用方法有多种,其中的燃香主要用于宗教仪式,一般用于祭祀。在许多地区,尤其是汉字文化圈,认为神灵或亡魂能吸食其香气。香燃烧时烟气缭绕上升,有传达上天之感,信徒们会借此祈祷,祈求神明聆听。这样的行为常见于佛教、道教的寺庙,也见于基督宗教中的正教会、天主教、圣公会及德意志的信义宗等的一些仪式中。 东方人使用的香,通常用香料和粘合剂制作成特定形状。天主教会作弥撒时,则会舀一勺乳香撒入香炉的木炭上燃烧,然后在圣像前摇晃香炉,散放香味熏染。 成长于中国的重庆和杭州,又在比利时和意大利生活过多年的欧阳文东,对这些燃香的氛围都不陌生。但他这些年对香的情有独钟,似乎更接近于中国宋朝李琳描述的意趣:“韦应物扫地焚香,燕寝为之凝清;黄鲁直隐几炷香,灵台为之空湛。” 三十岁之前的欧阳文东,在中国和欧洲的美术学院里经历了长期的系统学习,本是字正腔圆的视觉艺术家。但他近年来从绘画、雕塑、装置中抽身,乐在其中地投入到“香”的世界里,心灵需求和“香”的契合程度,明白地显现出来。 香是气味,制香是在嗅觉里做工。收集天南地北的香材,用手工的方式分类、碎斫、研磨、调配……欧阳文东平静、缓慢地劳作着,日复一日。制香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后,制香时的感受和默想,又反哺到生活中,让生活更加饱满充盈。在北京五环外一个安静素朴的院落里,他的做工和生活自然贯通着,在舒缓的基调中随遇而为、怡然自乐。 自然万物神奇存在,折射着造物主的荣光,有心人探秘于其中。生命的能量,在不断的打开中才能释放出来,这往往有赖于不期而至、难以言说的感动。每一种香材的气味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十几年的制香生涯里,欧阳文东偶遇和预设着香材中的各种契机,让自己的感官不断开放,熏陶嗅觉的敏感,绵延意识的开阔。那些突如其来、不再重现的感动时刻,正是心灵的妙悟时刻。 粉末化的香材和粘合剂结合后,成为可任意捏塑的雕塑泥。压制成小丸后,可以保持香材的本色,也可以表面着色,是可以任意组合的像素。拓印在纸上后,成为丸去痕留、香气长存的印像…… 欧阳文东在制香过程中产生的认知与日俱增,香材对他而言已经不只是物质本身,是诱导人不断开启灵性的触媒,开启的过程中,远离贫乏空洞的“唯物”观念—— “在摆弄这些一花一世界的材料时,正是我感知渺小而存在、自大而规矩的救赎之时。” 于是,制作作品的过程不是匆匆而就、追求效率最大化,是缓慢下来后专注修行,滋生妙悟、提升认知、扩展心境。一粒一粒的制作香丸、数点香丸,并无厌倦,反而乐在其中,越来越笃定、沉静的迎接莫可名状的心思意念,如同燃香时升起的丝丝缕缕青烟。 视觉、触觉、嗅觉的交汇,修行意识的注入和修行方法的叠加,让欧阳文东的香材作品有多条线索、多种形态。用香泥捏塑造型时,是雕塑《塔》。用香丸作为基本像素组合形象时,是模拟佛陀发髻的《仰望星空》。大量香丸密密麻麻铺陈在二维平面上时,成为《尘埃》。 铺陈粘贴香丸时,一粒一粒的有意数点,成为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的“数香丸”。香丸在纸上拓印后,去除香丸、留存香纸,呈现为绘画效果。当香丸、香纸镶嵌在有封蜡的木质匣托上时,褒有“作品”的仪式感。当感悟乘兴流动时,索性把一片片香纸闲抛闲置在各种物体上,让视觉后退、嗅觉扑鼻而来,长存不散的“香氛”从美术馆空间中出走,进入日常生活中…… 这些作品大都是简洁的视觉形态,香气诱导观者靠拢它们到适当的距离,在嗅闻和观看的张力中深入感知、开放身心。 艺术是感觉术,艺术家揣摩推敲,寻求让心灵一动的途径和力度。安息、乳香、沉香、檀香、松柏、藏柏、丁香、桂花、玫瑰、龙脑、姜黄、苏合油……这些材料天然具有的香气,经久不衰。欧阳文东选择和调配着它们,和蜂蜡、原木、宣纸等的材质和造型结合,成为绘画或浮雕。 但他不是风格型的职业艺术家,乘兴而至、随心所欲,以上这些材料和方法不足以完满表达他逸出的体悟时,他也会熟稔的运用锤錾,把金属锻打成造型各异、匠心独运的香炉等。因为从以往的雕塑走向如今的制香,是他体悟和表达的顺延,都是在探讨生命和空间、时间的关系。他的《行香炉》,用金属来舒展制香生涯中的意趣,在嗅闻香气、意识飘逸中,时光恍然舒卷,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推演,认为人类的全部造像活动都基于一种潜在的心理动机:想要把转瞬即逝的“此时此刻”转化为永恒。电影或摄影的发明,则是这一内在动机推动的必然结果:“是给时间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自身的腐朽”。 欧阳文东调配和形塑香材、数捻香丸,则是用可视的方式给时间熏染香气,使时间不被平庸世俗过度透支。生命来于尘土、必归于尘土,肉身走向腐朽是不可逆的,香材天然自带的香气反而可以长存。如何让意识、灵魂免于腐朽?欧阳文东这十几年的嗅觉实践,不时触碰着这个大哉问。   点击此链接查看作者原文章

让视觉艺术多一个维度,让嗅觉之香不再孤独

  唐宋之际,文人阶层会将玉兰、荔枝壳、柏树子、沉香等不同气味的香材,依照“君臣佐使”的配比、炮制原则,制得种种愉悦身心的香丸。这些香丸多为绿豆大小,放置于香炉内,通过炭火加热发香。也可以直接焚烧或随身佩戴使用。  对文人而言,香丸不只用来净化书房、卧室等空间,更重要的一项功能是邀三五好友一起品风赏雅,进而以香为载体,步入精神世界、人文境地。 这是一组以中国合香的嗅觉方式为基础来展开的视觉记录实验作品。 人每天平均呼吸23040次,空气中的气味分子在我们体内流淌,它包围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各种情绪。 有人试图应用良好的气味来提升我们对美好情绪的体验,香水、空气净化产品等。但不满足这种浅层的“好闻”或“不好闻”体验的调香师,艺术家开始追求更深层的具有灵性的影响力的可能。 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MAD)在2012年有一个展览,嗅觉艺术:1889-2012(the Art of Scent:1889-2012),这是首个呈现嗅觉艺术的博物馆级展事。名字中的1889,意指1889年,通过现代化学技术首次从植物中提取出香兰素等香气分子,因足够方便且成本低廉,直接促进了香水的诞生和突⻜猛进的发展。 从这个⻆度而言,“数香丸记”也许可称之为国内美术馆首次以嗅觉为主题的艺术展。事实上,中国在唐宋甚至更早,便开始了关于香气的系统化梳理。《香 谱》《香乘》等浩瀚的古籍文本中存有大量古人对于香的认知与理解,他们从哲学的⻆度,发展出四气五味等完全不同于⻄方的用香观念。 气味是抽象,稍纵即逝难以捕捉的,单独把气味抽离出来的作品虽是一个积极的尝试,但手法和意义是值得探讨和怀疑的。因为气味不能独立于物质空间而存在。如今我们重提嗅觉艺术,正是出于对气味“稍纵即逝”且无法被记录的探索。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同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生命体,随着时节、物候、气温以 及干湿度等环境的变化,气味不断地转换,并走向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之中… 中国古人的“着意”而非“取形”也许是一个更加可行的方式,他们应用气味以外的哲思和自然科学,成功的建立起来一个影响深远的气味体系,也就是对散发这些香气的物质进行了分析观察,总结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的“四气五味”的认识,一把打开大自然物质气味分子及其应用的钥匙。比如古人做的”梅花香丸”:梅花冷寒而清涩,以辛夷司清,茴香司涩,白檀司寒冷,零陵司激射,发之以甘松,合之以蜜,其香如梅。这里的香料无一涉梅,却拟赛梅韵。 这就是“合香”,是一种对自然的学习了解而应以而生的方法,历史留下浩瀚的研究文本无疑是今天我创作的至宝,沿着这个脉络,我尝试把物象和香气本生做一个“有机”的联系。例如作品:“数香丸-84000”, 带有佛教特征的这个数字(八万四千法⻔)并非刻意布局。密集恐惧般香丸在画面的排列,如果没有时而散发出来自“东土”的神秘香料的气息,那是感觉不到浸淫其中的我们有这宇宙的浩瀚与包容的气氛。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在自然对象中的感性显现,是理念对客观对象的融合。而理念的最高形态是生命的,灵性的。 展览中的作品名字,几乎都以数字命名,这既是香丸数目的一种“真实”记录, 却又有游移于无意义的抽象间的哲思。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则经由数小时安静的制作与计数,走向了僧侣般“念行”的状态,产生“宁静致远”等充满古典境界与哲思的体悟。 以香为主体的嗅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历史可以上溯至上古时代,然而中国当代艺术的嗅觉领域几乎可以被描述为一片空白。一方面,当代艺术家缺乏对嗅觉的认识和敏感,极少将气息纳入入创作考量量范畴;另一方面,对嗅觉创作所需技艺的匮乏也令仅有的零星作品流于概念的探索,而并未深入到真正属于气味的世界,无法以味道为主体完成作品与历史、社会、时间、形式等更更深层次主题的勾连。 “数香丸记”展览作品的创作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的。欧阳文东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无一不在香文化系统中尽然显现。 作品创作的初衷之一是想将珍贵的事物以及我们最杰出的洞 见(中国传统香文化)完善保存下来,以新的面貌重现,使大众能够通过“另类”的方式体会“传统”。思考中国人独特的 世界观如何统摄我们的内心,它是否仅仅是历史,它将如何传递什么,如何带领我们走向未来。 自述 文/欧阳文东 物与我,眼耳鼻舌身意是不能分离而共同作用的。气味,物象,我心是互为相背的,是我“有气味的形式”的心灵之旅。 让视觉艺术多一个维度,让嗅觉之香不再孤独。 我的日常生活琐碎而具体,处理东南西北收集来的香材,分类、碎斫、研磨。这些来处各异的材素,带着各自的灵气,散发着各自不可替代的气味,来自秦岭深山里的大黄,微微苦涩中带着土地的森森湿甜;来自海南五指山的沉香,浅甜幽幽中泛着一丝凉意,仿佛慈悲的护持着穿越瘴气滋蔓中的丛林行脚者;宝光莹泽的绿乳香,馥郁清悦更赛柑橘气息,难以和孕育它的红海沿岸不宜人居,砂砾之地上的孤树所联系起来。“荆棘里怎能长出葡萄,然而我却看见了荆棘中的葡萄”。也许在教堂每次弥撒开始前,神父走过时手中香炉里熏燃的乳香气息里,恍然就有了神的慈爱。北宋文人,嗜香入道的苏门四子黄山谷,在贬谪之时被安置在杂乱繁闹的市集一遇的陋室,以香为友,给小屋命名“喧寂斋”,不知它会不会想起更早时流落于潇湘水云岸渚边”任秋兰以为佩“,以香花为食的屈子。 在摆弄这些一花一世界的材料时,正是我感知渺小而存在,自大而规矩的救赎之时。我在一粒粒数香丸的琐碎中宁静下来1粒2粒,千粒万粒乃至没有了香。正像杜尚名句:什么都没干,我挺忙。 观众观后感 喜欢。科班雕塑出身,对空间的理解加入到二维视觉呈现中很有动感有起伏。 静心来感觉奇妙。 ——Jing 这个展览就是要到现场,跟听音乐会一样。照片只是记录。  ——圭汀夜 数香丸,整个展呈现出了禅者的意趣,很有意思!不可成形的气,转化成可看见的形。香之气引导人直接进入刹那即当下。八万四千之数香丸,呈现出无数个刹那的当下。  ——周艳 这个展览大大超出预期,融入不同气味的作品,不仅刷新了看画的距离、动作和感受,且平面和立体间的空间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 这大概是唐宋合香艺术在观念领域走得最遥远的一次尝试了。100万枚香丸子们的聚会,最爱八万四千法的味道。  ——木山君 作品指引我们关注嗅觉,关注无感,而数香丸的状态,以及创作的状态,恰恰是忘掉这些外在的欲求。一颗一颗,最后连香味、数字都忘掉了,什么都忘记了,只是在做这件事情,进入一种禅境之中。  内求与外求之间的矛盾处理和谐而互动,这也是东方文化里通过对繁琐、重 复、看似无意义的事情来修身养性的思考。 ——端木 点击此链接查看作者原文章

视觉和嗅觉共生,艺术家欧阳文东带你闻香识艺术

4月10日,“数香丸记”于今日之间Between Space开幕。本次展览由今日美术馆学术副馆长晏燕担任策展人,为观众展示嗅觉与视觉结合的多感官体验的艺术作品——欧阳文东的四十三件绘画和雕塑作品。艺术家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使用松柏、玫瑰、乳香、龙脑、沉香、檀香、桂花、藏柏、丁香、姜黄、安息、枫香等香料融合蜡、宣纸、苏合油进行创作。经过多年研制香的基础,对香的理解,他选择用嗅觉来表达的艺术创作方式,他相信香的来源是自然,嗅觉是直通精神的,关于香的创作并非局限于工艺美术,而应当融入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邀请观众不断冲破对艺术的认知,体验艺术的多维度。 嗅觉形式 文/昱寒(邵帆) 人通过知觉器官对外界事物产生感知,经过大脑相互链接、相互作用。一道美食可以通过色香味等多重感知,再经反复仔细感受而完成品味的过程。"数香丸"系列是欧阳文东十几年制香的一次升华。他将视觉叠入到香的原有嗅觉体验中,用无数颗香丸近乎禅修的方式集合在有封蜡的匣托上,形成漫天星斗或佛陀发髻。当观看时,味道同时而来,视觉和嗅觉以同等的力度使两种感知共同发生作用,相互提示,相互增熵产生意象,解读艺术家的这个系列作品的过程我且称之为"品"。 今天的世界已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发展和进入现代性的问题,与西方文化融合也不能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这种融合经常是以消失弱势文化特色为代价的。在中国香本身已是一个文化载体,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如何从中国独特的文化系统出发,去关照今天的艺术,探索古老文化艺术拓展的可能性,正是欧阳文东作品的价值所在。 关于今日·之间 今日·之间BETWEEN SPACE是北京今日美术馆为公众开放的新空间,位于美术馆123号馆之间,区别于123号馆观众与艺术之间单向的观看关系,转化为——观众与艺术的双向互动关系,创造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多感官艺术体验。旨在打造100平米向往的生活空间,临街步行68步,是穿梭展厅看展的必经之路,与今日餐厅隔窗相望,将成为未来北京CBD最新精神根据地。空间重新定位的关键词围绕”ESPACE”——法语意为“空间”。E代表EXPERIENTIAL体验感,S代表SPATIAL空间感,P代表PIONEERING前瞻性,A代表ARTISANAL工匠精神,C代表CREATIVE创造力,E代表EXPERIMENTAL实验性。聚焦于艺术与商业之间,让观众实现可见即可买的快乐,让艺术融入生活之间。   点击此链接查看作者原文章